“臨床心理咨詢師、自由撰稿人、《考拉小巫的英語學習日記》作者”,考拉小巫的微博如是介紹。考拉小巫這個名字不僅是許多懷有出國夢的人的精神支撐,也是很多青年人共有的榜樣符號。互聯網上,她擁有近8萬個微博粉絲、3萬多個博客關注,豆瓣上還有以她名字命名的“考拉早起隊”,8個QQ群全部爆滿,里面聚集了眾多為夢想奮斗的人,他們每天堅持早起、堅持“打卡”簽到。
“考拉小巫”的真名叫王娟,身材高挑,笑起來挺陽光。從一個標準的差生到被美國名校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錄取,再到進入美國一家兒童基金會做臨床心理咨詢師,考拉小巫的經歷可謂跌宕起伏。
曾經的差生:打牌、逃課、泡吧
考拉小巫說,“有一些道理只有自己經歷沉重打擊或重大失敗后,才能切身體會到,光靠人在耳邊說,是聽不進去的。”考拉小巫用6年時間才明白了關于努力的道理。
初中,考拉小巫嚴重偏科,數學一直是她的死穴,“一次,滿分150分的數學卷子我考了29分,當時我最好的朋友考了16分,我們拿到卷子先是愣住了,后來倆人一起狂笑。”她的數學成績一直徘徊在20~50分之間。等到初二開設物理、化學課之后,在全班60個人中,她從第十名滑到了四十幾名,“之后再也沒學習過,初三那年已經開始厭學了”。
中考,她的成績連填報志愿時的保底學校分數線都不夠。家里人奔波了一個暑假,終于在臨近開學時幫她找了一所私立高中。看著父母為她到處找學校的艱辛,考拉小巫告訴自己從現在開始要改變。
但是,“就像女生一直說要減肥,再也不吃冰激凌了,但每次看到還是忍不住”,中考的打擊并沒有讓她真正改變,“高中沒上幾天,就又打回原形了。”和舍友聊天打牌、隔三差五逃課、包夜泡吧成了家常便飯。
高考,考拉小巫在補招錄取中掃尾進了內蒙古大學英語系,這意味著,她又要在已經生活了18年的呼和浩特再待4年。看著自己的同學奔向了全國各地的一流大學,她開始重新反思自己的人生:“為什么別人做得到的事情我做不到?”考拉小巫好像突然“開竅”了。她告訴自己必須從現在開始改變。
大學想打翻身仗改變命運
雖說這不是第一次暗下決心要重新開始,但是這次她真正付諸行動了。
英語泛讀課上,老師的一句話給她留下深刻印象,“不管在什么樣的環境下都應該為自己的人生奮斗,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自己。”
考拉小巫進入了“披星戴月”的狀態,“每天早晨6點鐘爬起來,別人玩樂我學習,別人逛街我學習,別人睡覺我學習,別人過節我學習。生活單調又枯燥,但卻從沒心疼過自己。想著這是在為夢想奮斗,就非常起勁。”
單調的生活里,她并不孤單。在大學,考拉小巫遇到了她的好友“胖咸魚”(他們以咸魚自稱,表示要打翻身仗改變命運)。兩個人志同道合,吃飯的時候互相提問剛背過的單詞,在人群中你一句我一句地練習英語口語。這種“高調”經常遭遇周圍人的不屑。
考拉小巫大學4年一直保持全系第一名的成績,并在大四獲得了保研資格,進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研究生開學沒多久,出國的想法萌發了。研一上學期,沖擊GRE的計劃被提上了日程。她發下大愿,10天背完所有GRE詞匯。這10天里,她不止一次處于精神崩潰的邊緣。
“我總在崩潰的時候胡思亂想,為什么要折磨自己?為什么要出國?為什么要花錢找罪受?”發泄完了,擦擦眼淚,繼續背單詞。最后的GRE成績離當初設定的目標雖然差了一些,但卻比第一次考GRE的分數提高了許多。
精確到以小時為單位的計劃與執行,是她大學4年養成的良好習慣。她的生活一直是按計劃進行——每年有年目標,每月有月目標,每周有周目標,每天有天目標。
當然,考拉小巫也曾想放棄過這種被塞得滿滿的生活。“每天完成任務后,我就會想辦法犒勞一下自己。”比如看一集美劇、逛一下街,考拉小巫說,“是這些小獎勵支持我走過一天又一天。”
幫助有夢想的“咸魚”
2008年10月,考拉小巫向7所美國大學發出了她的申請材料,“從那時起,刷郵箱以及痛苦的等待,便成了我生活的主旋律。”
等待期間,考拉小巫默默地念著:“雖然以前我是一個壞孩子,不懂得學習,不懂得上進,讓媽媽爸爸傷透了腦筋,但現在我真的改變了,現在的我是一個善良努力的孩子。這次我已經盡力了,如果世上真有運氣一說的話,請你分給我一點點吧。”
一個月后,考拉小巫收到了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到美國后,考拉小巫一如既往地制定計劃、執行計劃、完成計劃。她以全A的成績獲得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學位,并成功應聘為美國一家兒童基金會的心理咨詢師。
在網絡世界里,她也將幫助想奮斗、想上進的孩子當做了一項事業,“我們都是平凡的人,是‘咸魚’,但是,我們是有夢想的‘咸魚’。無論自己來自哪里,如何平凡,在夢想方面,是人人平等的。”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