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觀點
低齡游學要謹慎培養孩子何必舍近求遠
幼兒到底有沒有游學的必要?游學低齡化發展對孩子的成長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張明紅認為,游學的初衷本是好意,但低齡化必須謹慎,對孩子的培養是個系統工程。
張明紅提到,家長送孩子出國去游學,一般無非是抱有兩種心態。第一,鍛煉孩子的生活學習能力,第二,感受異域他鄉的文化氛圍。實際上,讓孩子們在離開父母的情況下,在陌生的地方學會放開自我,融入集體,適應規則,這本無可厚非,但高中以下的孩子,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都還沒有形成,獨立生活能力也欠缺,交往能力與社會適應性較差,獨自放到海外去游學,當新鮮勁過掉之后,很容易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出現一定的負面情緒。發展到最后,甚至出現無心學習,哭鬧著要回家等現象,反而適得其反。
另一方面,這一年齡段的孩子,觀察能力和吸收能力都有限,對異域的文化捕捉未必會如家長想象般敏銳,且“驚鴻一瞥”的接觸,對孩子今后的影響也未必深遠。 “送到國外去,還不如好好領略一下博大精深的中國本土文化。 ”張明紅說,對孩子的鍛煉哪里都可以,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打好本土文化基礎再去學習各國文化,更有利于孩子成長。
■ 記者手記
放平心態我們游學去
程怡
Study abroad,是游學的英譯,根據字面上的理解,是到國外去學習,通過一個在全新環境里的學習和游玩,開拓視野,感受文化的融合。早在公元前,我們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經通過自己周游列國的經歷來表現治學的精神,在那個時代,孔子的這個經歷也應該算是一種游學。
然而時至今日,這從老祖宗時代就已有基礎的游學,卻已然變了味,成為了家長間比拼硬實力,孩子間比拼虛榮心的一種模式。這種強大的需求欲望,也刺激了商家們推陳出新的積極性,從日本到美國,再從英國到歐洲其他國家,游學之路是越走越遠,參與者的年齡層也越來越小,現在連學齡前的兒童也被拉入了這個戰圈。
我有個朋友,對于那句“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話深信不疑,兩年前不聽勸阻,硬是花了三萬元的贊助費和每月支付四千多元的錢讓孩子讀了個雙語學校的國際班。今年暑假,孩子的幼兒園推出澳洲親子游學夏令營,16天的行程,一個家庭的花費在6萬元左右。雖然費用高昂,但朋友卻依然堅持帶著才剛滿5歲的孩子到澳洲體驗了一回。對于這6萬元最后能學到點什么,5歲的寶寶回答是:“我學會了剪羊毛。 ”
其實對于筆者來說,內心是相當贊同游學這種從“游”中學到東西的模式。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能從行的過程中學到些實用的東西,對未來是有幫助的,這絕對比悶在家中“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好。但這所有好處的前提,卻是自己抱著何種心態去游學,只有不為他人意志所轉移,自己內心向往的游學,才能真正有所收獲。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