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宗一鳴即將啟程前往卡內基梅隆大學。三年前,他走進北京市十一學校國際部,成為該校A-LEVEL項目的首批學生,從那時起,他和他的父母就已經決定,放棄國內高考,全力沖刺“洋高考”。
今年,是我國正式加入WTO的第11個年頭,伴隨教育開放的進程,中國高中生對于學業的選擇也在悄然改變。越來越多的中學生像宗一鳴一樣,不愿再走所謂的高考“獨木橋”,而是轉身奔赴另一條路——海外留學。
高考報名人數逐年下降,而參加“洋高考”的人數則飛速攀升。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11出國留學趨勢調查報告》顯示,自2008年開始,中國出國留學人數呈爆炸式增長,2008~2010年,每年的出國留學人數分別是17.98萬,22.93萬和28.47萬,同比增長24.43%,27.53%,24.16%。近兩年來,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中,放棄高考而選擇出國留學的學生,正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遞增。伴隨著“洋高考”市場的擴大,12家知名留學中介機構在2011年的業務增長多數超過30%。
教育資源豐富的美國,是中國學生出國留學的首選之地,同樣,赴美留學也意味著最激烈的競爭和最高昂的學費。
北京新東方學校北美考試部總監范猛注意到,近三年來,來參加SAT考試(美國大學錄取標準化測試)的人數增幅每年都保持在50%以上。學生的來源一開始集中在國際高中和人大附中、北京四中等頂級名校,現在則涵蓋了各個層次學校的學生,包括其他市重點和區重點高中。
根據美國國務院教育文化局2011年發布的《開放門戶報告》統計,2010~2011年度,中國在美國的入學人數已達到15.8萬,連續兩年超過印度成為美國最大國際學生來源國,約占美國海外留學生總數的22%,其中本科生56976人,增長幅度達到驚人的43%。2011年,報考托福的考生中,18歲以下的考生比例增長了一倍多。
從“兩條腿走路”轉向“背水一戰”
壓力之下,準備留學的高中生人群正在從“兩條腿走路”轉向“背水一戰”:要么出國,要么高考。
“三年前,大家基本上都是做兩手準備,很多人都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既申請留學,又參加中國高考。”范猛發現,近兩年來,學生們在高中會考結束后,目標就已經非常明確了,出國的出國,高考的高考。“高中階段本身學習壓力就非常大,如果兼顧高考和出國的話,壓力就太大了。”他認為原因在此。
在上瀕教育執行董事何雨鴻的客戶里,不少都是要送孩子出國的家長,他們當中,有的根本不打算讓孩子上中國的大學,也就不想把時間浪費在準備高考上;有的孩子本身在國內學校成績也不錯,去參加高考,順便證明一下自己,但也不一定上中國的大學。“也有一些父母的著眼點是現在考大學太難太累了,我們不想去跟他們較勁了,是逃避型的。”
在何雨鴻看來,準備送孩子出國的家庭大多家境殷實,有海外生活和學習經歷的人比較多,不滿足于在國內的高等教育體系里考個好學校。“他們的視野很開闊,不認為找到一份好工作就是孩子的終點,希望孩子能有幸福感,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有自我控制和自我成就的感受。”在他看來,中美大學的差異性也是原因之一。“中國的習慣是老早就定專業,高考報志愿就要確定專業,想著我以后去干什么了。美國的通識教育并不要求高考時決定去研究什么,而是在本科一二年級時嘗試了解不同的東西,以后再深入研究,做專業的發展。”
申請人數增加導致SAT分數“通漲”
為什么放棄高考?大多數學生的答案是,因為不可能兼顧。
“英語好的人越來越多,想出國的人越來越多,我要是不專心準備,怎么能跟他們競爭?” 南京外國語學校的林潔坦言,赴美留學需要長期的艱苦準備,絕非一日之功。同時兼顧出國和高考,時間和精力根本不夠用。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美國大學也在“擴招”國際學生,但“擴招”的速度還是遠遠趕不上中國申請人數增長的速度。申請人數的增加,導致了分數的“通脹”,對SAT成績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是由現實的供需所決定的。” 做SAT培訓的杜克教育總經理吳雨濃說。
7年前赴美讀本科的楊杰覺得自己很幸運,“出去得早”。當時,她以1900分的SAT成績去了一所全美排名在30名左右的大學。現在,要想申請這所學校至少要2000分以上。“優秀的學生越來越多,分數的含金量在‘縮水’。”她說。
吳雨濃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來報SAT培訓班的大多數是初中畢業或高一的學生,他們比起那些高考后再準備申請的學生來,有很大優勢。“高考失利的孩子,意味著他前三年沒有為出國做過準備,比起有著充分準備的孩子來,語言、文化背景、邏輯思維、寫作和批判思維能力的差距明顯。”而且由于時間倉促,他們很難拿到理想的SAT和托福成績,不容易申請到好的學校,很多人甚至不得不選擇無門檻的社區大學讀書。
“申請的難度在加大,不同的學校難度不同,頂級學校的難度就更大。但就錄取率來說,美國大學錄取率肯定遠遠高于我們的錄取率。”范猛說,正因為此,盡管申請壓力變大,學生們仍然前赴后繼。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