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市場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據了解,我國《高等教育法》對高等學校給予了自主辦學權。高職高專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樣具有很大的辦學自主權與教材選擇權。可在現實操作中,高職高專這些權力慢慢被出版商與老師所綁架。質量好、價格低的精品教材被拒之門外,短平快出版、價格高的劣質教材充斥課堂,從而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一位出版人向中國青年報記者介紹,本科教材對編寫質量、學術權威的推崇無形中構筑了一個較高的門檻,中職教材長期以來有國家層面強有力的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實力不強的出版社難以進入。高職高專教材既無多少權威可言,也缺少規劃統籌,幾乎成為一個不設門檻的市場。
根據有關部門對425所高職高專教材使用情況調查表明,全國500多家出版社中就有400多家向這些院校出版發行教材,大量不具備教材出版資質與經驗的出版社涌入高職高專教材市場以后,導致重復建設、質量下滑、無序競爭、低端推廣、發行混亂等一系列問題。很多出版社把自己出版的非國家規劃教材也冠以“規劃”之名,以混淆視聽,混水摸魚。
“市場經濟不排斥競爭,但是呼喚規范、有序、合理的競爭。目前高職高專教材出版發行市場經濟利益驅動的亂象,容易導致高職高專及其老師短視化、功利化發展,最終陷入惡性循環,犧牲的將是高職高專學生家長的利益與高職教育的品牌。”羅女士引用一所高職學院院長的話說:“要防火、防盜、防出版商。”
高職高專教材出版要有把關人
各大出版社競相通過出版短、平、快品種在高職高專教材出版發行市場“跑馬圈地”,導致同類教材出了一輪又一輪。業內人士認為,出現這種亂象的根本原因是,高職高專規劃教材建設缺乏頂層設計與系統建構、守門人與把關人缺位,出版準入門檻過低、精品教材數量和結構不合理,缺少教材有關的延伸服務等。
羅女士等相關出版人建議,國家有關部門要客觀審視現階段高職高專教材建設的成就,理性分析高職高專教材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加強對高職高專教材建設工作的宏觀指導和組織領導,積極發揮地方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協調、監督作用,形成國家、省、高職高專三級聯動和產教合作、多方參與的教材建設工作機制。
國家有關部門在進一步制定和完善高職高專各類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各專業大類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以及各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基礎上,應對“十二五”期間高職高專教材規劃選題進行頂層設計,形成體系優化、結構合理、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的選題指南。
對于各專業的核心課程教材,應在教育部公布的高職高專規劃教材選題指南框架內,鼓勵高職高專老師積極申報,由國家有關部門組織專家評審后納入規劃,原則上優先考慮先期已經出版且經過使用反響較好的修訂教材選題;有國家或省級教改項目支撐、有研究和建設基礎的新編教材選題;數字化配套水平較高、具有良好建設基礎的修訂或新編教材選題;原先教材建設較薄弱的專業的選題。
對于核心課程之外的其他專業技能課程和需要體現地方特色的課程,建議由地方行政主管部門加以規劃建設。為避免重復建設,已經由國家有關部門規劃的教材選題,原則上不應另行規劃。
同時,可以根據出版社的綜合實力、以往高職高專教材出版業績、教材編校質量等指標,遴選高職高專教材綜合性出版基地和專業性出版基地,作為“十二五”期間高職高專規劃教材建設的主要出版單位。對已經出版的所有高職高專規劃教材進行評比,從中評出精品教材予以表彰,并對編校質量不合格的教材予以通報并取消其國家規劃教材的資格。
國家有關部門要不定期對非國家規劃的高職高專教材進行質量抽檢,并向高職高專公布抽檢結果,對于質量保障不力、出版問題頻出的出版單位,要列入“黑名單”,建議高職高專不再采用其出版的教材。同時,依法打擊出版發行市場各種不正當競爭手段。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