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暑期的“苦樂年華”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8月06日 第 03 版)

今年暑期,山西師范大學現代文理學院組織15名學生來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河西鎮下排村開展“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服務活動。在為期15天的支教支農調研活動中,同學們將與當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并調研當地西部教育計劃實施情況。圖為8月5日,山西師范大學現代文理學院學生安范韜(左二)帶領小朋友做游戲。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攝
漫長的暑期,大部分高校學生沒有“休假”,不少同學選擇了兼職打工、實習,還有的滿懷激情參加支教等社會實踐。初涉社會,摸爬滾打,流汗流淚,卻也增加閱歷,增長見識,積累社會工作經驗,演繹了一段難能可貴的“苦樂年華”。
打工,初嘗職場滋味
“你好!你的快遞到了,請帶證件來樓下領取。”這樣的送貨電話,王哲琦每天要打五六十個。攬貨、送快遞,開始暑期打工的半個多月,這個一米八的大男孩曬黑了不少。
“雖然送快遞與自己的專業并沒有關聯,但每天和他人交流,比之前開朗了許多。”就讀于華中科技大學工程造價專業的王哲琦這樣總結自己的打工經歷。每月約1000元的工資,盡管不高,卻給他帶來了成就感,讓他嘗到獨立的滋味。
家教是許多大學生暑期打工的選擇,校園隨處可見家教廣告、中介,幾家大型新華書店門口,也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家教市場。
華中師范大學的小梅通過朋友介紹找到了一份家教,是給兩個高二學生補文綜。小梅說:“每天備課、搜題,雖然辛苦,卻為以后教學積累了經驗。”
支教,傳遞愛心接力棒
“晚上斷斷續續的雨讓村里的供電很不穩定,在悶熱的房間里,大家還在打著手電備課……”華中科技大學“援之緣”支教協會在網上發布的一篇支教日志,引起同學們的關注。
走進鄂皖交界的湖北英山縣飛躍村,一天的課剛剛結束,掉漆斑駁的教室門外,15個“老師”正準備將學生們送回家。這些“老師”,全都來自“援之緣”支教協會。據負責人閔銳介紹,當地群眾對他們的到來很是歡迎,孩子們十分興奮,有的人家還送來了果蔬,用最樸實的方式表達感謝。
“援之緣”支教協會成立6年來,每年都要開展這樣的支教活動,今年共有106人前往安徽太湖、貴州遵義等6個地區展開近一個月的支教。除“援之緣”支教協會外,華中師范大學“圣兵”愛心協會,武漢大學“種太陽”志愿者協會等都有這樣的項目。“支教”,成為許多大學生暑期生活難忘的記憶。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藝術與傳媒學院的15名大學生,今年暑假在秭歸九里小學開展了文藝支教活動。據帶隊老師尚東光介紹,除了教當地孩子一些文藝活動之外,他們還將為困難學生建立愛心檔案,希望建立長期的幫扶關系。
實習,就業路上“打前站”
“在律師事務所實習,參加庭審使自己學到不少東西。”剛剛跟隨實習老師去河南出庭回來的何騰琪興奮地說。
即將升入大四的何騰琪,今年暑假來到一家律師事務所,開始了有別于自己以往公司法務咨詢的實習生活。經歷過起草工作函、起訴書、代理詞等法律文書、修改合同及處理一些日常糾紛的磨煉后,何騰琪能比較從容地面對這陀螺般飛速運轉的快節奏“律師”生活了。
暑期實習是大多數留校學生“學以致用”的首選,暑期一到,公司企業、事業單位、行政機關……到處都能看到“實習生”忙碌的身影。不少人把實習稱為就業路上“打前站”。
“實習對于學生的成長成才有特別的意義。”華中科技大學梁木生教授認為,廣大學子在實習過程中一定要腳踏實地、不怕苦不怕累地沉下心去努力實踐。只有這樣才能打好基礎,在日后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