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將淘汰就業率低本科專業,今年,計算機、漢語言文學等專業被列入預警名單,連續3次進入預警名單將停止招生。(7月28日《貴州商報》)
淘汰就業率低本科專業是個餿主意,理由簡述如下。
其一,大學懶惰思維作怪。大學都恨不得自己的學子100%找到工作。愿望是良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中國人那么多,現在經濟又不是那么景氣,很多大企業都面臨業務不足,慘淡經營,大量裁員等困境,就業崗位本來僧多粥少,如今更是雪上加霜,怎么可能實現高就業?雙向選擇加劇,蘿卜招聘頻現,怎么可能個個學子滿意就業?為了畢業證書,自然逼使學生弄虛作假“被就業”。
其二,社會情況千變萬化。高考填志愿,大學混4年,還是有很多學生習慣“不知道”。用計劃思維來看待市場行情,那只能永遠落伍。有幾個學生喜歡本專業?有幾個學生畢業后從事本專業?《中國青年報》曾報道某大學中醫專業,沒有一個同學從事中醫,或改行考西醫碩士從事西醫,或考公務員從事另外與中醫毫不相關的工作,難道要撤銷這所中醫大學和這些中醫專業?這難道不是社會之過、國家之過?
其三,學生素質令人堪憂。今年是“90后”大學畢業生進入職場最集中的一年,“90后”大學生或姿態傲慢、或要求偏高、或貪圖安逸……“缺乏認真態度和敬業精神,而且忠誠度太低!”“‘90后’不好用”成為許多企業管理者的共識,而企業招聘正面臨著“90后”斷檔危機。(7月29日《工人日報》)難道不是學生心態問題嗎?汝果欲就業,功夫在書外,就業率低就怪專業不好,是不是胡亂開藥方?
其四,社會發展需要底線。現在是信息時代,計算機不好就業,完全可以自己創業。法律不好直接進公檢法,學法律的人多了,多普及法律知識,推動法治進步,對社會難道不好嗎?漢語言文學就算一時不能就業,民族文化薪火相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有人愿意學習,有什么不好呢?為什么一定要就業呢?自己創業難道不行嗎?難道就不算就業嗎?既要尊重社會發展,也要尊重個人發展,鼓勵多元化發展。
哲學不好就業是社會公認。去看看德國的教育,很多人愿意選擇學習哲學,選修康德、馬克思等各流派的都有。德國的人才輩出,很多人既是哲學家,又有另一個身份,或數學家,或物理學家,或法學家。難道你能說哲學無用嗎?德國人根本就不按照就業率高低來開設教育,尊重教育規律,尊重文化傳承,這就是德國人能夠兩次從廢墟中站起并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這難道不值得我們的大學和教育工作者對照反思嗎?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