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貓膩”?怎樣淘汰退出?對話幾位“過來人”——
選調生,不能只靠“一把手”關心
【核心閱讀】
成為選調生,就意味著能“平步青云”嗎?會不會有人為進入選調生行列弄虛作假或者拉關系走后門?如何避免其中出現“貓膩”?選調生到基層后,如果不能適應環境、勝任工作,有沒有“退出機制”?選調生怎樣與當地干部處好關系?就這些問題,與幾位對選調生工作做了較為全面、系統研究的“過來人”,展開對話。
選調生是一個什么樣的群體?選調生工作下一步的走勢如何?
近日,一本名為《選調生——中國特色干部后備力量》的書出版,引起人們的關注。這本書內容分為選調生基本知識論述、選調生故事、附錄三個部分,雖然不屬于“純粹”的學術著作,卻也有對選調生工作較為全面、系統的思考,特別是在選調生工作歷史回顧、選調生政策介紹等方面,做了比較詳細的資料收集梳理,有助于人們了解選調生工作。
讓人感興趣的是,《選調生——中國特色干部后備力量》的10位編者中,8位是在職選調生,他們分別在廣西、江蘇、重慶、廣東、湖北等地工作,之前互不相識,因為對選調生工作的感情、對事業的熱情,通過互聯網聚到了一起。主編肖桂國是2003年廣西選調生,有8年多選調生工作經歷,現供職于廣西區委黨校財務處。
選調生研究選調生,成果應該有獨到之處。帶著一些關于選調生的問題包括質疑,我們和這本書的部分編者展開了對話。
嚴把選調生入口關,公開透明最重要
問:有人擔心,一些家庭為了讓子女當官,通過公務員考試比較困難,就會想辦法走選調生的路子,這中間就有可能出現腐敗。如何看待選調生入口嚴格把關這個問題?
答:人們對選調生,特別是當前的選調生制度可能存在某種程度的不了解甚至誤解。比如,選調生工作是培養干部后備力量的一項制度,選調生已不再是過去的“指定”選調、“戴帽”選拔,優秀大學畢業生作為“重點培養對象”到基層工作,不再與提拔必然掛鉤,也就是說,成了選調生,并不意味著就能“平步青云”。
至于選調生入口的把關,當前選調生工作日益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公開性、透明度大大增加。就報考選調生來說,有的省份實行網上報名的方式,符合條件的人員都可報名。
當然,在資格審查等環節,一些地方確實出現拉關系走后門甚至造假的現象,這些問題應該嚴格查處。對于優秀畢業生的認定,不能僅僅開個座談會、征求一下學校方面領導的意見,還應采取量化的方式,比如對平時學習成績、與同學相處、參與社會實踐等進行量化考核。而當中最重要的,還是要公開透明。
此外,選調生到基層后,如果通過選拔成為領導干部,也要進行公示,中間有什么問題,在現在的互聯網時代,也會被“人肉搜索”出來,這就非常有力地擠壓了腐敗的空間。
選調生“退出機制”,地方有專門規定
問:成為選調生之后,如果發現其自身綜合素質并不能滿足工作要求,或者其優勢長處與基層需求并不相符,這種情況下有沒有“退出機制”?你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有什么建議?
答:“退出機制”首先規定在地方組織部門的相關文件里,有的地方選調生政策里面,有專門的辭職辭退條款。但是,地方對待選調生辭職的態度是比較“曖昧”的。遇到選調生申請辭職,地方一般會進行勸阻,因為選調生是由省委組織部選派到市縣的,如果選調生辭職,會給上級造成選調工作沒做好的印象。
選調生退出一般有這幾種情況:辭職離開公務員隊伍;放棄選調生身份報考公務員或者調離選調地區;一些地方規定,選調時間超過10年的自然結束選調生身份;已經擔任縣處級以上領導職務的選調生,不再作為選調生實行專項管理,而是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實行正常管理。
至于建議,我們覺得高校畢業生報考選調生,首先要對選調地區的工作有所了解,結合自身情況,進行評估選擇;進入選調生隊伍之后,要學會自我調節,謹記選調到基層是干一份工作,沉下去做好該做的事,而不是整天想著升遷與提拔。
在基層要放低姿態,但不能做“老好人”
問:有些選調生很快就得到提拔,這些成為領導干部甚至“一把手”的選調生,如何處理與當地干部的關系?對當地干部來說,可能他們會認為這有些不公平,或者說心里未必服氣。你們有沒有遇到類似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答:這對選調生來講,確實是一個難題。但是關鍵還是要以能力、以政績服人。一方面即使自己成為了領導干部,也要放低姿態,虛心向當地干部特別是老同志請教;另一方面要摸清下屬情況,多溝通了解,但不能做“老好人”。
在基層工作更多的是要真正地融入當地。比如說,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產業結構、經濟狀況、干群關系等等;多與當地的干部群眾交流,學會用當地的方言溝通,會消除與當地干部群眾的隔閡,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在基層,要牢記實績比身份重要,切記不要把自己擺在一個很特別的位置上,就像你們報道中所說的——不要患上“身份癥”。
問:有些情況表明,選調生在一個地方的發展成長,往往與當地的主要領導特別是“一把手”大有關系,如果“一把手”重視,引進的選調生就會發展得比較好,如果不重視,情況就很糟糕。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感覺?
答:確實如此,選調生的成長與地方主要領導關心與否有很大關系。就我們經歷的,領導關心除了體現在文件上之外,更多的是象征性的,比如一起吃吃飯、開個座談會等,這種示范帶動作用還是很強的。我們覺得,從選調生的管理角度來看,需要各地制定明確的制度來進一步規范,而不是僅僅靠地方主要領導的重視。
推進選調生制度,須與政策法律對接
問:對選調生制度未來的發展如何看待?如何增強這一制度的合理與合法性?
答:我們的認識是,選調生制度作為一種培養選拔干部的方式,應該是公務員制度的組成部分。選調生是省委組織部門選拔的干部后備人才,是公務員,因此從錄用到管理,都不應與《公務員法》和現行的干部管理制度相抵觸,而應與其對接。
現在,除優秀大學應屆畢業生之外,參加過基層服務項目、符合選調條件的往屆高校畢業生如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員等也被納入選調范圍。把這些人員作為選調對象,更有利于吸引了解基層、扎根基層的人員,充實到基層干部隊伍中來。
增強選調生制度的合理與合法性,現在關于選調生制度的理論基礎研究還不夠,需要做更深入的、更有針對性的理論探討與實踐創新,其中的要點還是前面說的,選調生制度要和公務員制度及現行的干部人事制度協調對接。
從組織部門來說,完善與推進選調生制度可以開展一些試點,從優化配套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保障這一年輕干部培養制度取得實效;從選調生來說,要努力做出實實在在的成績,基層群眾對選調生的表現還有更多的期待,選調生不能把基層工作看作“鍍金”。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