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母親節剛剛過去,但母親的愛與付出卻從未停止。上周,海都《教育周刊》在愛上學網站發起母親節特別調查——您花多少時間陪伴孩子?得到了媽媽們的踴躍回應。本次調查主要針對小學生及0~6歲嬰幼兒的家長,也有部分中學生家長參加。調查結果顯示,六成媽媽把八成以上的業余時間獻給了孩子,七成媽媽期待丈夫能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而在陪伴孩子、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媽媽們最困擾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針對調查結果,本報特別邀請福州倉山區青少年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師、閩江學院心理學副教授曾乃卓進行點評,并為媽媽們提供增強親子溝通的技巧和方法。
調查
媽媽陪孩子時間真不少
調查結果顯示,周一到周五,除睡覺時間外,半數以上(51%)媽媽陪伴孩子的時間達到3小時以上。周六和周日,將近半數的媽媽(47.9%)陪伴孩子的時間總計達到10~16小時。
調查還顯示,48.3%的媽媽把八成以上的業余時間用來陪伴孩子,11.2%的媽媽更是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花在了孩子身上。
陪伴孩子時,媽媽們主要做這么三件事:戶外活動(69.5%),寫作業、閱讀、繪畫等室內活動(70.3%),上興趣班(49.8%)。這也是問卷中唯一的一道多選題。
點評:將近七成的媽媽經常帶孩子們進行戶外活動,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郊游、運動、爬山、散步等戶外活動,對孩子的成長大有好處,讓孩子學會欣賞、觀察大自然的美,培養他們活潑向上的精神。
3~8歲是孩子性格、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很多青春期出現各種問題(如沉迷網絡)的孩子,都是因為小時候習慣和性格沒有培養好,因此,幼年時期父母的陪伴和引導尤其重要。
超八成媽媽是上班族
而當媽媽們沒空的時候,孩子最主要由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陪伴(47.1%)。調查顯示,76.1%的媽媽認為,爸爸陪孩子的時間比自己少。71%的媽媽期待,丈夫陪孩子的時間能跟自己差不多。
在工作與家庭、孩子與自我之間,媽媽們似乎正在艱難地尋求平衡——90%的媽媽希望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同時,也有91.5%的媽媽希望有更多自己的時間,來做一些育兒之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在參與調查的媽媽中,15.8%是全職媽媽,84.2%是上班族。
點評:媽媽們都很辛苦,上班族媽媽要兼顧工作與家庭,更是不容易,所以要提倡父親的回歸。父親幫母親多分擔一點,母親就能有更多的自我成長的空間和時間。更重要的是,父親的角色是母親不能代替的,他能夠給孩子很多母親無法給予的東西,而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就沒法再重來。
一項研究表明,孩子認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有溫暖的家”。所以爸爸們不要想當然地以為,自己忙工作、多賺錢就可以讓孩子更幸福。孩子需要的是完整的家,是家長能多些時間陪陪他們,和他們說說話,帶他們出去玩,傾聽他們的心聲,分享他們的學校生活。
與孩子溝通最讓媽媽發愁
調查最后設計了一個開放式問題——“在做媽媽的過程中,您最困惑/煩惱的問題是什么”。結果顯示,困擾媽媽們最典型、最普遍的問題,是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有效溝通。“孩子不聽話”、“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如何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類似的問題頻頻出現。
點評:在與孩子交流時,家長往往會不自覺地設置“溝通障礙”。造成溝通障礙的,常常是那些看上去是為了孩子好的負面話語和令孩子反感的態度,如抱怨、說教、諷刺、嘮叨、把孩子跟別人做比較等等。因此,對孩子千萬不能動不動就批評,就責罵,就表現出不滿和抱怨情緒。只要家長能放下架子和權威,和孩子處在平等的地位,用心聽取孩子的意見和想法,嘗試著理解他們,接受他們意見中有道理的部分,而不是隨意打斷孩子說話或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就一定能找到與孩子溝通的方法。
當孩子有不適當言行,或是僅僅做了不符合家長意愿的事情時,家長不要急著下結論,或是批評的話脫口而出,而要試著去了解事情的經過,設身處地地去理解孩子:他是怎么想的?他為什么要這樣?他這樣做是否有他的道理?是否有我并不清楚的內情?只有了解孩子才能真正實現與孩子的良好溝通。
觀點
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投入
生命化教育倡導者、我省著名教育學者張文質認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中國的家庭教育最大的兩個麻煩,一個是父母不能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第二個麻煩是很多父母下班后不能及時地回到自己的家中”。他認為,養育孩子比所謂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情感,每個父母在孩子身上最重要的投入就是陪伴。
美國明尼蘇達州大學的營養學教授曾研究發現,79%的青少年都喜歡跟父母一起吃飯。同時,研究表明,全家人一起吃晚餐,有助于孩子獲得較好的營養,較高的學業成績,孩子不容易出現喝酒、抽煙、打架、過早性行為等現象。而張文質曾做過一份問卷調查,發現中學生一天時間沒有跟父母說過話的達到了8%左右,和父母一起用餐每周能夠達到7次以上的不到一半。
“孩子在童年時,你不和他生活在一起,你不和他一起用餐,不陪他說話,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你就不知道怎么和孩子交流,這樣的錯失可能根本無法彌補。”張文質說。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