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消息在福建師大附中的校園里傳開了:在高一年段授課的數學老師江澤,捧回了“蘇步青數學教育獎”。這個獎社會上了解不多,但在中學數學領域卻是名頭響當當,從設立之初至今,我省共有15人獲此殊榮。
什么樣的老師能捧回“蘇步青獎”?本期《麻辣教師》欄目走近這位數學名師,看看他是如何上數學課的。
“科研型”老師
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上周四,師大附中舉辦教學公開周活動,作為學校數學教研組組長,江澤老師也開了一節公開課。不過他上課的內容卻別出心裁,是高中數學必修教材中的“探索與發現”章節——《祖暅(gèng)原理與柱體、錐體、球體的體積》。
很多學生都知道,教材中的“探索與發現”章節,是課后的閱讀材料,考慮到教學進度,很少有老師把它放在課堂中呈現,尤其柱體、錐體、球體的體積公式只需記憶公式。但江澤老師卻認為,這一章節是滲透數學文化、進行數學探究、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的好素材。
“我經常會把教材內容進行二次開發,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道相關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與應用,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江澤老師告訴記者,新課程倡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通過二次開發之后,一方面符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也加入了老師的“智慧”。這樣一來,老師當然要累得多,但學生則受益良多。
據了解,在江澤老師的帶領下,對數學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已成為師大附中數學教師的共同理念,開發校本課程與校本練習,參與數學課題的研究,已成為師大附中數學教研組的一大風景線。
課堂“民主開放”
注重師生互動和思維碰撞
“別看江老師長得很嚴肅,可是上課時非常有趣。”高一(7)班一名姓劉的學生告訴記者,江老師上課時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都很豐富,也非常喜歡和學生互動。而江澤老師更讓人敬佩的是他的學問,“非常博學”。
課堂上,學生會冒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挑戰課堂進度。有的老師喜歡把問題壓下。江澤老師卻不這么看,他說,“如果問題對多數學生有價值,寧愿停下來,化解這一問題。”他覺得,學生的每一個問題,不管有沒有價值,都是一種思維的體現,而課堂上正是要倡導這種師生互動、思維碰撞的過程。
要獲“蘇步青獎”,除了課堂教學要有比較顯著的成績,還要求這名老師重視教研,發揮專業引領作用。江澤老師除了擔任本校教學任務和課題研究外,還擔任很多學科領域的職務,如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學科教學數學科指導組副組長,對新課程背景下教學與考試有著深入的研究。他還經常為省市骨干教師的培訓班開設講座,參與聽課評課活動,為我省實施新課程做出了貢獻。
師大附中曾獲得第二屆“蘇步青數學教育獎”團體獎(從第四屆起取消團體獎),是福建省最早獲“蘇步青獎”的學校。江澤老師一直深感責任重大,作為學校數學教研組組長,他秉承數學組良好的傳統,并不斷注入新思想、新理念,為不斷提升教研組的教學教研水平而努力。
□相關鏈接
我省3名教師新獲“蘇步青”獎
以中科院院士、著名數學家蘇步青命名的“蘇步青數學教育獎”,近日在上海舉行第九屆頒獎大會,我省有三位中學數學教育工作者獲二等獎,分別是省普教室陳中峰、寧德市民族中學鄭一平、福建師大附中江澤。
“蘇步青數學教育獎”是經國家教育部批準設立的國內第一個獎勵從事中學數學教育工作者的獎項,是我國中學數學教育界最高級別的獎項。該獎由美國加州大學美籍華裔項武義教授、復旦大學谷超豪院士、胡和生院士等海內外著名數學家倡議發起,于1991年設立,每兩年(或三年)評選一次。經過20年(一至九屆)的評審,全國已有297人獲獎,我省共有15人獲此殊榮,師大附中數學教研組和福州一中數學教研組還曾獲團體獎(后來的評獎中取消了團體獎項目)。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