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學生能夠進入創新課堂?這是當前中小學思考最多的問題。學業成績出眾、技能特長突出的學生往往成為最優人選,而指導他們的老師也必然要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然而,近日在上海市大同中學舉行的一場“國際教師論壇”上,來自美國、法國、丹麥等國的老師們卻表示,創新課堂的門檻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高。
學生“不符合要求”,能不能參與創新
大同中學音樂教師李平計劃開設一門“數碼作曲”的拓展課,要求學生既要具備一定的樂器演奏基礎和樂理知識,又要有較高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招募海報一貼出就吸引了學生的目光,計劃招收15人,報名者超過了50人,但同時滿足兩個要求的學生卻屈指可數。有的學生計算機應用嫻熟,但根本不知道作曲是怎么回事;有的學生能彈一手好鋼琴,計算機運用卻顯得生疏;還有一位“奇人”,僅憑哼唱就能譜出優美的樂曲,但是五線譜簡譜一概不識。這讓李平老師一時犯了難,也促使她思考“到底什么樣的學生能夠進入創新課堂”。最終,李老師“冒險”將這些并不符合要求的“跛腳”學生招入麾下,結果卻讓她收獲了意外驚喜——學生各展所長,借助團隊合作彌補個人才智上的缺陷,創作出不少有質量的作品。今年,他們還承接了學校高三成人儀式電視短片背景音樂的制作任務,現已進入后期制作。
這些“不符合要求”的學生取得了成功,也給創新課堂帶來啟示。“我們開展創新教育,常常是老師從自己的角度設計課程,挑選學生,然后把學生培養成我們預設的某一類人。其實,每個學生心里都有創新的種子,只是這些種子萌發的時間、條件各不相同,需要園丁睿智地辨別和精心地栽培。”大同中學校長盛雅萍認為,評價種子的好壞,并不能僅僅看它結出的果子夠不夠大。有的種子沒有碩大的果實但能開出艷麗的花,有的種子沒有嬌美的花朵卻能長成參天大樹,它們各有各的美麗。“因此,我們的創新教育不能用一張試卷、一個分數簡單地評價篩選學生,更不能將目光僅僅投注在‘高分’學生身上,而是要讓每個學生有機會展露自己的能力,發揮自己的特長。”
北歐中小學的創新教育一直為世人關注。丹麥奧德斯蘭德斯學校的老師介紹,他們會有意識地讓不同性格、不同特長的學生組成團隊,開展創新活動。“當哲學家遇到程序員,當藝術家遇到科學家,創造就會發生。”在論壇上,該校教師湯姆·哈格多恩和大家分享他們的經驗,“當特長愛好相去甚遠的學生,在開放的、無偏見的創新課堂中相遇,創造力會自然產生,這種不可估量的團隊力量增加了學生們探究未知的勇氣。”
老師答不出學生提問,能不能指導創新
在“綜合科技研修班”的課堂上,老師丟給學生一件白T恤,沒有指向,沒有范圍,想看看學生能設計出什么樣的作品。在老師的預設里,學生一定會先考慮在T恤上畫怎樣奇妙的圖案,但出人意料的是,學生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卻是“能不能破壞這件T恤”。老師不得不承認,改變T恤的屬性比改變外觀更富有創意,也更具有挑戰性。結果,學生的奇思妙想不斷涌現,這件T恤被改造成了飛行棋盤、折疊環保袋。
在創新課堂上,教師常常會受到學生類似的“挑戰”,有時甚至還會遭遇下不來臺的尷尬——有學生提出要研究汽車尾氣排放,數學老師會因為自己環保知識的匱乏而一時束手無策。那么,是不是學生提出的問題超出了老師的知識范圍,老師就無法指導,學生就沒有收獲?
“知識是無窮盡的。我們必須承認,老師的知識也總會有缺漏之處,硬性規定學生的知識必須在教師可控范圍之內是沒有道理的。”大同中學校長助理王菲認為,教師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其具備的知識,更在于他所掌握的學習方法。他可以為學生指出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而最終如何走通這條路,還需要學生自己去摸索。因此,他們創新課堂的原則是:讓學生說自己的想法,而不被老師的想法所禁錮;讓學生自己體驗,而不被老師的體驗所替代;讓學生說自己的困惑,而不讓老師的答案來限制學生的思維。
法國羅賓學府的老師們也同樣遭遇到創新帶給教育的挑戰。“一直以來,我們都把學生看成一個空的容器,用各種難易不等的知識把他們填滿。但這個時代的學生已經不滿足于單純的學習。”塞西爾·加爾迪安認為,教育者的職責不僅在于傳授“是什么”,還在于傳授“怎么做”,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還要引導他們關注學習的過程。
美國麻省安多福菲利普斯學校教師安東尼·羅頓多說:“在這么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可以肯定,學生在一生中將遭遇多次基礎知識的變革,我們不可能讓學生畢業后再一次次回到學校重新學習新知識。我們所能做的,是教會他們如何學習、如何思維、如何調整,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