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副教授(三級)被降級為講師,3名講師被聘任為助教……東北大學在近期組織的聘期考核中,首次真正打破職務職稱終身制,有9人因聘期考核不合格而被降級,29人因與所聘崗位的聘期目標差距較大而被降薪,占參與本輪考核教師隊伍的近3%。
東北大學副校長王福利介紹,在教育部推行的崗位聘任制中,每一級都有考核的任務和目標。在此次聘期考核中,東北大學搭建了“劣汰”機制,將未完成聘期目標的人員大致分為兩類:“紅線”和“黃線”,“紅線”為“不合格”,“黃線”為“暫定合格”,但要降薪。
東北大學人事處處長王玉琦介紹,“紅線”主要包括三類人員:因思想道德或學術道德給學校聲譽帶來不良影響,或在聘期考核中弄虛作假的教師;主要精力未放在校內工作上的教師;距離完成聘期目標業務要求差距很大且教學任務極少的教師。“黃線”主要指承擔了部分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工作,但距離完成聘期目標任務或本職工作還有較大差距的人員。“學校堅決反對教師單純以掙錢為目的,從事一些低水平、同自己業務提高關系不大的工作。這樣不僅會使自身教學和科研水平下降,而且考核很難過關!”
在此次降級的9人中,比較典型的是一位副教授:原來是副教授三級崗位,降級后成了講師一級崗位。“僅工資和津貼,每月至少損失1000多元,占收入的1/4。”王玉琦說,該副教授被降級的原因是近3年基本沒上課,在科研上也沒有任何建樹。
王玉琦介紹,這種“能上能下”的考核,打破了一些教師頭腦中職務、職稱“終身制”的觀念。“這是學校的第二期考核,在第一期考核中,凡是被告誡警示的老師,這次考核都特別出色。”
文法學院全院教師僅100人左右,在這次考核中有8人被降薪,包括2位教授。“這次考核教學、科研并重,動了真格,全過程公開透明,教師比較服氣。”院長張雷說,“在這種嚴格的考核下,按資排輩的現象明顯減少,脫穎而出的中青年教師越來越多。”
信息學院教授錢曉龍說:“這樣的考核可防止一些教師獲得較高職稱后失去進取動力,也能讓一些教師對照考核找到差距。”
張雷同時指出,在制度設計中,各高校應該根據自身特色,制定不同的考核方案,避免因過于看重科研論文而讓一些教學效果很好的教師評不上教授。
記者點評
“能進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平庸者難以順利“讓賢”、讓位,一直是高校發展的“痛處”。
原因是多方面的:社會保障體系發展滯后,制約了高校人員進出;人員合理流動、教師資源共享還缺乏有效機制;事業單位專業技術職務、職稱“一評終身”的觀念長期存在等。進一步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任重道遠。
東北大學的實踐,初步建立起“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平臺,帶了一個很好的頭。“優勝劣汰”是個完整的機制,只有真正把劣汰建立起了,才能更好地引導、促進、鼓勵優者勝出。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