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想這么做,沒辦法啊!”
幾乎每一個忙不迭地把孩子送進各種補習班、培訓班的家長,每一個正在對學生實施題海戰術、把備考當成體力競賽的老師,都會這么說。
應試教育在中國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但恐怕只有在近二三十年才綁架了這么多的國人,牽動了全社會的敏感神經,讓人覺得透不過氣來。
高調張揚的“素質教育”也說了快20年。但說的結果出人意料——不僅沒有“減負”,反而在應試之外,又讓很多孩子從小進入“高素質”培訓的怪圈,原本有天賦、有興趣才會被選拔出來的“特長”,如今已淪落為只要肯下狠心、肯花錢就人人能被培訓出來、以便在升學簡歷上添上亮麗一筆的“必須”。
年年心疼學生們負擔過重,年年歉疚我們浪費了他們生命中的最好光陰用來背謎面猜謎底,年年憂慮失去了創造激情和理想擔當、成才卻未必有機會成人的一代如何承擔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然而,負擔依舊,甚至還愈演愈烈。今天,連最樂觀的教育改革者都只能呼吁老師們“既要應試,也要素質”。
由誰來將暑假還給孩子們呢?答案應該是:你,我,人人。
尋找替罪羊是容易的。我們可以一臉正義地指責那些仍在私自占用暑期大肆補課的學校,或在課堂上留一手而私下拉學生補課賺錢的無良老師。但禁止了學校組織的補課,暑假背書包四處上課的孩子也并未減少。也可以追究社會培訓機構危言聳聽,夸大宣傳,哄抬行情。不過,正規培訓學校都是在國家民辦教育促進法的許可下成立的,也是因一個暑假就有數十億元之巨的市場需求應運而生。當然,我們更可以數落教育行政部門。只因他們不能有效改變應試教育體制,讓學校不再“一考定終身”、只認分數不認人。然而,對自主招生考試帶來的新不公平甚至腐敗機會的推測,正在讓很多人重新念起統一“中考”、“高考”的好來。若有機會講苦衷,恐怕教育行政部門也會告訴你他們有多么委屈、無辜……
真兇,其實只因我們身處一個雄心勃勃又人口過剩的時代,社會競爭激烈,社會階層分化,就業困難,讓讀書的、工作著的大眾們內心充滿焦慮和壓力,而教育又是可以憑借個人奮斗或家庭投入而改變命運的極少數“獨木橋”之一。
孩子們的又一個暑假,就在這樣的委屈與怨怪中過去了。
怨天尤人無濟于事。不能總因為怕輸就強迫自家孩子搶跑,或者被狀元榜、升學率遮迷了教育的本心。記得人生原不是只有一條跑道、一個方向,明白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叫郎朗,也不是所有孩子都會因為有個“虎媽”就一定能成才,懂得不肯盲目從眾、跟風追逐者才有更多成功機會的道理,從自己做起,從今天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
把暑假還給孩子,其實,也可以不那么難。因為大環境,畢竟也是由個體組成的。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