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大學給下屬獨立學院畢業生發學位證書,是否有賣文憑之嫌?記者發現,名校給民校發學位證書在全國都一樣,有的名校收取“貼牌費”獲利億元。(7月15日《長江日報》)
獨立學院是高校擴招生下的畸形之蛋,名校憑借其教學資源和品牌效應,借助民間資本,聯合辦學。按理說,這是高教招錄改革的一項舉措,獨立學院應該越辦越好才是。現在的情形是,獨立學院泛濫成災,不用說全國頂尖的名校,就是一般學校,也都建有自己的獨立學院。按照教育部2008年出臺的名校辦獨立學院一般應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標準,全國有多少不合格的獨立學院,應該不難統計出來。以湖北為例,該省有1/3的獨立學院“不達標”,其他各地也好不到哪里去。
全國各校趕著趟兒“大干快上”辦獨立學院,顯然不是為了讓考生們圓大學之夢,而是借擴招之力,謀取高學費之利。由于獨立學院大多為名校所辦,獨立學院往往是穿著名校的馬甲,去發名校的文憑,因此獨立學院對那些考不上名校而又希望圓夢的考生而言,具有相當的吸引力。當然,獨立學院的學費也不菲,有的獨立學院本科專業一年的學費高達萬元以上,是普通本科專業的2倍還多。因此,從賺錢的角度講,獨立學院絕對是一棵搖錢樹。
對于那些擴張得有些過頭,債務纏身的名校而言,依靠辦獨立學院緩解財務緊張的局面,不啻為絕佳的選擇。就此而言,獨立學院和名校的這種關系,是郎情妾意的利益媾和,是高教體制中利益分肥的象征。
在現有的高考制度下,高考成績是區分名校與普通高校的唯一標準。相當于三本的獨立學院,錄取分數很低,靠低分就能上名校,而且發的是名校的文憑,是對現有高考制度的顛覆,而顛覆這一制度的敲門磚,竟然是金錢——在低分情況下,靠兩倍于普通高校的學費即可獲得名校文憑。
這顯然是不公平的。中國名校,幾乎全部是公立院校,在現有制度下,國家有撥款,學生要繳費,人們也默認著應試教育的考錄規則。但是,名校和獨立學院的這種分肥關系,打破了公立院校應有的學術底線和職責意識。名校把自己的品牌明碼標價,濫發文憑,是以消費自己的學術品質、貶值名校的品牌為代價。若滿大街都是名校畢業生,名校的價值何在?批發量制名校文憑,名校豈不成了庸俗的商人?更重要的是,既然名校是公立的,其教育資源應該充分考慮社會公平,而不可以開口子,拿公立名校的教學資源和品牌自肥,哪怕是打獨立學院的擦邊球。
名校不是不可以辦獨立學院,關鍵是獨立學院一定要獨立,不僅財物獨立,而且文憑獨立,這樣的獨立才是讓人尊重的。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