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段振豪的一段“桃色新聞”,再次將科研經費問題帶入輿論視野。日前段妻發帖舉報其利用國家科研經費包二奶、養私生女。由于段振豪“候選院士”的身份引人注目,這則“桃色新聞”被媒體圍追堵截。當然,段振豪的“桃色新聞”只是私德,公眾圍觀之后充其量是表達一下對知識分子道德滑坡的喟嘆,比“桃色新聞”更引人關注的是,中國科學院地質與物理研究所科技與成果轉化處負責人伍法權對科研經費審查的態度:“審查每筆科研經費的去向,沒必要也不可能。”(《中國青年報》7月13日)
從實際操作層面來講,“審查每筆科研經費的去向是不可能的”,這說的倒也是實情。由于科研經費目前實行“課題負責制”,經費的管理和調配主要由課題負責人負責,如果要研究所去細細查清每筆科研經費花在哪里,也確實沒那么多精力。但如果說“沒必要去查清每筆科研經費的去向”,如此態度大可質疑。
為什么如此表態將引發輿論批評,就是因為科研經費這些年已嚴重異化和變質。在2010年9月3日出版的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一篇討論中國科研基金分配體制及科研文化問題的社論在國內曾引起廣泛關注。這篇社論的作者指出:“在中國,為了獲得重大項目,一個公開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與官員和他們賞識的專家拉關系重要?!笨蒲薪涃M分配的潛規則已飽受輿論詬病,科研經費的分配問題遭受重重詬病,其使用效率問題就更讓人擔心了。如此亂象下,還對課題負責人及科研經費的使用問題表示出“無條件”的“信任”,不引來輿論炮轟才怪!
或許正是因為很多科研機構都“先天性”地認為“沒必要查清每筆科研經費的去向”,才造成如今科研經費使用不透明的現狀。媒體調查發現,我國科研經費的利用率普遍低下,跑、冒、滴、漏現象十分嚴重,科研項目有時甚至成為科研人員“圈錢”的工具。連坊間都有“項目老板”的說法。你別以為一些科研人員想方設法爭項目完全是為了“科學研究”所需,有了項目便有了經費,有了經費便有了“吃喝玩樂”的資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陳駿濤在接受《半月談》采訪時曾表示,人文科學課題的科研經費大部分都花在了課題組成員出差開會、餐費、打的費、住宿費等方面,其中當然包括旅游費用。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唐安國教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曾表示,爭取來的科研經費還有可能成為向官員、專家行賄的來源,一般專家的回扣為項目申請費用的萬分之二至萬分之五。
如果說科研經費完全處于無監管狀態那也未必客觀。在項目實施中,上級部門也會派專家組進行中期審核、了解項目資金使用情況、課題進度等。如果審核不過關,下一批資金就不再撥付。所以每逢檢查時,研究機構一般都要請考評專家吃喝玩樂。評審組被“哄”高興了,審核自然一路順風。體系上的內部監管常常流于形式,沒有公共監督,社會各界如果不了解科研經費使用的具體情況及產生的效益,那科研經費中的“黑洞”就不可能得到解決。
再回到段振豪“桃色新聞”引發的科研經費問題上,“不可能查清每筆科研經費的去向”,這只是能力及可操作性問題;而“沒必要查清每筆科研經費的去向”,這就涉及是否愿意接受公眾監督的問題了。這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態度問題。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