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頭3、4年的記憶去了哪里?如果我們什么都記不起,那么發(fā)生過的事情還重要么?它對我們的成長會施加任何影響嗎?
“我”和哥哥姐姐們
講述:
回到3歲前的房屋 卻什么都記不起來
我是爸媽的第五個孩子,哥哥姐姐們比我大得多。幾年前,我們曾回到我3歲以前全家住過的小屋,他們發(fā)現(xiàn)那里還是老樣子。
他們四散跑到他們最喜歡的地方,我卻呆立在旁一動不動,驚訝地發(fā)現(xiàn)此處與我記憶中的樣子如此不同。
我記得,從屋子出發(fā)要走好長的路才能到湖邊,可其實鋪滿卵石的河岸也就幾步路遠。
我發(fā)現(xiàn)我什么都記不得。哥哥姐姐們拖著我在屋子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告訴我其他有趣橋段,希望我能回憶起來,可都是徒勞無功。
弗洛伊德:
幼兒期失憶 記憶是冰凍還是消失?
我現(xiàn)在明白,能記得那時的事反倒是不尋常的,極少有成年人能做到這點。
有一個專門描述這個現(xiàn)象的術(shù)語——幼兒期失憶,這個詞由弗洛伊德提出,專指成年人對三四歲之前的記憶的缺失以及七歲以前記憶的不確定。
一種論點是:早年的記憶被藏在了大腦的某處,只需一個線索來將其找回。不過一項研究表明,我們早年形成的記憶就是單純地消失了。
研究:
失憶到底發(fā)生在何時
紐芬蘭紀念大學的心理學家卡羅爾·彼得森做了一系列研究,試圖找出這些記憶的消失具體發(fā)生在什么年齡階段。
首先,她和同事找來了一批年齡在4歲至13歲不等的兒童,讓他們描述他們記得的最早的三件事。孩子的家長站在一旁以證明這些記憶的真?zhèn)危Y(jié)果發(fā)現(xiàn)就連其中最小的孩子也能回憶起大約兩歲時發(fā)生的事情。
兩年后研究者對這批孩子進行了回訪,看看事情有沒有發(fā)生什么變化。
結(jié)果,10歲以上的組別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孩子還能記得他們上次所講述的內(nèi)容。不過小一些的孩子,尤其是在上次試驗時剛滿四歲的孩子,他們對此一片空白。
哪怕研究者對他們上次陳述的那些早期記憶進行提示,他們都會說,沒有啊,我從沒碰到過這事。
海馬體
幼兒:
海馬體發(fā)育未完全 無法形成系統(tǒng)記憶
要形成長期記憶,一些生理和心理機制必須協(xié)同工作,而大多數(shù)孩子還未能擁有這種協(xié)調(diào)機制。
來源于生活經(jīng)驗的場景、聲音、氣味、味道、觸感這些構(gòu)成記憶的原材料,會到達大腦皮層并被記錄,完成認知的過程。刺激必須要經(jīng)過海馬體的組合加工,才能形成之后的記憶。
海馬體不單單將多個感官刺激打包制作成單個的新記憶,它還將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的刺激與大腦中既有的相似內(nèi)容進行關(guān)聯(lián)。
然而海馬體的某些部分直到青春期才發(fā)育完全,這使得孩子的大腦很難完整地執(zhí)行記憶儲存的全部流程。
缺乏時間概念、敘事能力、自我意識
除此之外,小孩子對于事件順序的把握并不準確。他們還要過好幾年才能認識鐘點,看懂日歷,所以將某件事同具體的時間地點對上號對他們來說很不容易。
他們也缺少用以描述一樁事情的詞匯,也就因此無法進行因果敘事,而這恰恰是牢固記憶的基礎(chǔ)。
另外,他們的自我意識也遠沒有成年人那樣清晰細膩,因此他們不會將那些大段的經(jīng)歷看做是不斷積累的人生故事而去刻意記錄并回頭審視。
其他影響因素:
不同文化——中國孩子比加拿大孩子孩提記憶少
但是,總有些人能比其他人記得更多的孩提往事。研究表明你能記得多少,部分取決于不同文化中的家庭的介入程度。
彼得森在2009年與康奈爾大學的王琪、北京大學的侯玉波合作進行了一項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相比加拿大的孩子,中國孩子擁有的孩提記憶數(shù)量更少。
他們認為這或許可以用文化因素進行解釋。中國人不像北美人,對個性和自我沒有那樣看重,所以可能不會花很多的時間來注意個人的生活片段。
相比之下,加拿大人會去主動強化往日的記憶,使那些承載了早年個人記憶的突觸得以保持活躍。
家庭介入——大家庭長大的孩子記憶多
在2012年完成的另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在意大利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中,那些來自大家庭的會比在核心家庭中長大的擁有更早更多的記憶,這或許是感情更強烈的家庭回憶所導致的。
但為了讓孩子記住更多,并不是非得要一群親戚各就其位。
母親談話影響——引導孩子記憶
鮑爾的研究同時提出了“母親談話影響”的概念,意思是母親(或是另一個大人)帶著孩子對發(fā)生的事情進行生動的討論,常常把回憶的接力棒交給孩子并引導他對故事進行補充。
這種互動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提高記憶的詳實程度。雖然這一做法并不能預測特定的某一樁事情是否會被記住,但它提高了記憶能力。
孩子學會了如何保存記憶,理解了哪些部分適合講給別人聽。通過這個談話的過程,孩子學會了怎樣去講故事。
發(fā)生的事總會留下點兒什么:
沒有記憶 但會影響人的感知和理解
既然那段時間里的事情,無論是受到虐待還是溫柔撫育,我們都記不起了,那么究竟發(fā)生過什么,還重要么?
如果在我們的還很小時,樹林里有棵樹倒下了,但我們的大腦沒有足夠的認知工具來把這件事存放在記憶里,那它對我們的成長會施加任何影響嗎?
研究者認為會。即使我們不記得這些早年的事情,它們會在我們理解并感知自身、他人、廣大世界的方式方法上留下或好或壞的影響。
比如,我們對鳥兒、狗兒、湖水和山脈擁有詳盡的概念,哪怕我們記不得是什么樣的經(jīng)歷創(chuàng)造了這些概念。
“你記不得和亨利叔叔一起去溜過冰,但在你眼中溜冰和拜訪親戚會是快樂的事。”研究人員解釋道,“你覺得人們很友好很可靠。你可能沒法回憶起具體的例子,但你就是明白這一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