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清官一直是我們心目中最崇高的形象,可奇怪的是,無論是官修的正史,還是坊間流傳的野史,赫然在目的大多是貪官污吏。
自古以來,清官一直是我們心目中最崇高的形象,可奇怪的是,無論是官修的正史,還是坊間流傳的野史,赫然在目的大多是貪官污吏。人們在歷數貪官污吏的種種劣跡之后,免不了要用很大的篇幅羅列他們搜刮來的財富種種,譬如價值連城的古玩字畫、堆積如山的金銀財寶等等。而歌頌那些清正廉潔、一心為公的正直官吏的事跡,卻僅是零星的只語片言。
近日閱讀吳曾祺編纂、岳麓書社出版的《歷代名人小簡》,眼前一亮,仿佛打開了閱讀歷史的另一扇窗戶,可以一窺歷史些許的真實面貌。從歷代文人雅士、公卿大夫之間往來的書札中,真切地聞到一絲清新的歷史氣息。例如《魏文帝與鐘大理書》,活靈活現地展示了一代帝王曹丕獲得書法家鐘繇的一塊寶玉時那猥瑣、虛弱的內心世界。“寶玦初至,捧匣跪奏,五內震駭……猥以蒙鄙之姿,得睹稀世之寶?!庇纱丝梢韵胍娝敃r失魂落魄的形象。而他的父親、那個曾經為統一中國戎馬一生的曹操,多么期待自己的繼任者能雄才大略、實現他統一中華的理想!只怪他教子無方,而當今之人也只能扼腕嘆息。對比同時代的諸葛亮對兒子的教誨:“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清新淡雅的語句中流露出殷切的期望,已成我們耳熟能詳的格言。相比之下,反差何其大也!
凡清官,都是“盡生報國”(禇遂良《與法師帖》),雖貧病交迫或仕途坎坷,仍矢志不渝,報國初衷不改?!白居谏?舉家食粥米已數月,今又罄竭,祗益憂煎。”(顏真卿《與李太保乞米帖》)一代書法家窮困至此,這在今天恐怕是無法想象的。最難能可貴的是范仲淹,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已是千古傳誦的名言,但他絕非以漂亮的言辭裝點門面,而是身體力行、付諸實踐。據錢公輔《義田記》,范仲淹“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辈粌H如此,在他“方顯貴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狈吨傺腿ナ篮?他的子孫繼承他的遺志,“其子純祐、純仁……尤行仁義?!币苍S人們會認為,范仲淹一定富甲一方,才能如此慷慨施與。不是的。他“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葬”。他給予子孫的遺產,是他克己奉公、樂善好施的仁義。試問封建時代的大官僚有幾個能做到呢?
與范仲淹同時代的歐陽修,雖出身官宦家庭,但四歲喪父,在母親苦心孤詣的教誨下,成長為一代名垂青史的清官。母親“居窮自力于衣食”,用父親的美德教育他。“汝父為吏廉,而好施與……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余。”父親去世時,“無一瓦之覆,無一壟之植。”(歐陽修《瀧岡阡表》)母親“以荻(蘆葦稈)畫地,教以書字”,還教他誦讀古文經典,使他具有了良好的文學底蘊。母親的良苦用心,使歐陽修日后成為舉世公認的散文家、詩人和歷史學家。歐陽修的仕途并不順暢,雖曾在京師聲名顯赫,但屢次因言獲罪,數次遭貶,任過知州、知縣,但他廉潔報國之心始終未改。他在給侄子的復信中寫道:“吾此哀苦如常。”(歐陽修《與十二侄》)此時歐陽修正值壯年,但積勞成疾,在朝中又屢遭奸佞的誣陷,但他教導侄兒“當思報效”、“如有差事,盡心向前……不得避事。至于臨難死節,亦是汝榮事;但存心盡公”。寥寥數語,道出了一代忠良的拳拳之心。侄兒信中說要給他買朱砂,他以嚴厲的口氣教訓他,“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買官下物!吾在官所,除飲食物外,不曾買一物,汝可守此為戒也?!痹谖镔|充裕、奢靡之風盛行的北宋前期,歐陽修不僅廉潔自律,而且諄諄教誨后輩“存心盡公”,“臨難死節”并“守廉”,這是多么難得啊!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雖然由于統治階級的腐敗沒落導致朝代不斷更替,但仍有很多志士仁人秉持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廉潔奉公,一心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留下了民族精神的寶貴遺產。在今天過分追求物質利益的氛圍下,多么需要發揚光大這些傳統美德,以利于教育后代、服務社會啊!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