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生育,親子健康受威脅!
現代男女選擇晚婚者比比皆是,往往到了30幾歲以后,才開始想生孩子,但這時女性的身體較不容易受孕,因此晚婚男女透過各種方式才順利懷孕、得子的狀況,時有所聞。然而,女性25歲前后生育,是身材與體力較容易恢復的時候,生出的寶寶也可能比較健康。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新陳代謝會愈來愈慢,因此高齡受孕的婦女,如果原先體重就比較重者,產后就須花更多時間來恢復身材。此外,較晚生育對于父母的體力都是一大挑戰,例如半夜起床喂奶、照顧生病的孩子、看顧跑來跑去幼兒的安全等。
以目前醫學水準,晚婚生育的婦女,其周產期死亡率并不會因此明顯增高,比較需要注意的,還是產婦本身有無內科疾病對懷孕的影響,以及寶寶的健康問題。雖然美國的醫學研究報告曾指出,男性40歲以上才生育者,因精子的修補能力減弱之故,容易生出自閉癥的孩子,但此研究的對象為以色列人,因此是否適用于其他種族,目前仍沒有定論,能確定的是,晚生育的男女,胎兒的確較可能出現染色體異常。
年齡差距大 親子代溝多?
大家對于晚生的父母,普遍的認知是:與孩子的年齡差距甚大,會有溝通上的問題。此外,父母親的價值觀與對孩子的教養態度,比年齡差異更為重要。即使是年輕父母,教養理念或方式不正確,還是無法有良好的親子關系。晚婚晚生育,因為對孩子的期待較高,無形中加重他的壓力,但是家長可提供的資源,相對地較為集中,較能給孩子穩定的生活與經濟支持。
以前的家庭,可能會有好幾個孩子,能共同承擔父母、爺爺奶奶與親戚們的期許,但現代父母多半晚婚,往往只生一個小孩,每個獨生子女都被當成寶,也較少有面對挫敗的機會,而假如這些獨生子女又生長在雙職工家庭,與人的互動將更為薄弱。舉例來說,采溺愛式教育的父母親,會讓孩子無法分辨出什么是適宜的、哪些是不恰當的行為,他們強調“我”的概念,通常只知道用什么方式可以獲得想要的東西,不懂得什么叫禮讓、分享,更不用說要孩子體貼他人的感受,當他進到群體生活中,就容易產生適應的問題。
小時候比較被允許失敗和面對錯誤的孩子,較有機會學習到體會失敗的感覺,挫折忍受度也會比較高。否則,日后才叫孩子做事,很有可能讓他覺得,做這些是為了父母、沒有任何好處,更不知道這件事對自己的意義為何,所以一旦面臨狀況時,就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希冀別人主動給予援助,他只是被動地停在那邊等。當沒有人幫他時,孩子就容易選擇放棄,或是預期拯救者的出現。
父母要幫助孩子度過這個適應期,最好的方式,便是從家庭開始,畢竟家庭是孩子最先觸到的主要學習環境。家長不妨透過親子溝通,來了解孩子的想法,并適時提供意見,讓他有學習解決問題的機會。另外,也建議已送孩子上幼稚園的家長,與學校老師保持密切聯系,并請他協助孩子適應學校生活。或者,讓孩子多參加一些夏令營、團體活動、才藝班等,也可讓他有機會與人接觸、互動。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